學校簡介
KAIYUN (中国开云) 官方网站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为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农林教育学府。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肩负着建设西北、兴学兴农、培育英才的历史重任。199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科教体制统筹改革,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KAIYUN (中国开云) 官方网站,实行部省院共建机制,赋予学校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省院局联合出台意见继续深化共建KAIYUN (中国开云) 官方网站,协力支持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建校以來,一代代西農人秉承“誠樸勇毅”校訓,恪守“民爲國本,食爲民天,樹德務滋,樹基務堅”教育理念,承遠古農神後稷之志,行當代“教民稼穑”之爲,形成了“紮根楊淩、胸懷社稷,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農精神和“團結、求真、堅韌、自信”的西農科學文化,走出了一條産學研緊密結合的特色辦學之路,爲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科教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2610人,全日制在校生近37600人。共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9个本科专业。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材料科学等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3个学科进入前1‰,农业科学进入前0.1‰。目前,已发展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早在1934年建校之初,学校即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总体思路,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学校高度重视一流本科教育,积极参与“新农科”建设,3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拥有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養基地、3个国家级人才培養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国家级教學名師5人,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6门,近年来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52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与实践,多次获全国“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学术课外竞赛等顶级赛事国家第一级别奖,位居全国农林高校前列。建校以来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近30万人,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有28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學校堅持“頂天”“立地”相結合的科技工作方針,瞄准國際科技前沿,緊扣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發展需要,積極開展面向農業生産實際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在農作物遺傳育種與病蟲害防治、水土保持與生態修複、旱區農業高效用水、經濟林果育種與栽培、畜禽良種繁育與健康養殖、農業生物技術、設施農業工程、葡萄與葡萄酒等研究領域形成鮮明特色和優勢。建校以來,學校培育出了世界累計推廣面積最大的優良小麥品種“碧螞1號”,長期主導我國小麥品種換代的遠緣雜交小麥良種“小偃6號”,以及我國自主培育和推廣面積最大的優良蘋果品種“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直接經濟效益累計超過3000億元。合校以來,學校牢記服務旱區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使命,始終站在助推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鄉村振興戰略前沿,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4項,主持完成省部級一等獎99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750件。研究的黃土高原蘋果優質高效綠色生産的系列關鍵技術,支撐引領黃土高原成爲世界公認、全國最大的優質蘋果生産基地。構建的土壤侵蝕調控技術體系,攻克了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這一世界難題,助推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400公裏,爲國家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了贴近“三农”、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合校以来,学校积极发挥社會服務功能,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服务工作。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35个、示范基地53个,构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创新实践“三团一队”帮扶工作模式,相关工作案例连续6年获评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典型项目,连续6年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中获最高等次“好”的评价。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陕西省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建有农民发展学院,为服务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先后与全球31个国家(地区)106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环境科学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各类留学生427人。学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已逐步成为我国开展农业國際交流合作和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高地。主导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影响广泛。牵头在丝路沿线国家建立8个农业科技示範园和4个海外人才培養基地。与杨凌示范区共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牵头成立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组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入上合组织大学(牵头现代农业方向)。学校在白俄罗斯巴拉诺维奇国立大学建有孔子课堂,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海外分校。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化有组织新农科建设、有组织科技创新、有组织研发推广、有组织对外合作,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发展方向,积极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切实履行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争做卓越农林人才培養的标杆、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标杆、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以及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持续奋斗!
(本欄目數據更新至2025年3月)